Bye Bye Group Meeting
今天突如其來一道靈魂拷:「二月到現在,感受上最大的差別是什麼?」
首先說最沒有變化的,大概是一大早五點多出門還有傍晚接近六點回家這樣的作息。週一到週五一如過去十多年的生活規律,但週六和週日現在也變得幾乎都會到辦公室半天,週末假日的辦公大樓特別安靜,我會用那個時段沉思一些問題。
真正最大的改變,我想應該是所謂的「Group Meeting」!
我從大一下學期加入教授的實驗室,到了大三、大四,就得正式參加 group meeting 並上台報告。應該是所有理工科實驗室都存在著group meeting制度,每週固定有一天,你必須將過去一週的工作內容做成投影片,將工作內容報告給指導教授或是被稱之為老闆的人,而報告的過程中全組人員也都會一同聆聽。幾乎所有理工科的實驗室還有竹科業界,我所經歷過的每一個單位都有weekly group meeting的制度。我從大學時期,開始了被「週會議報告」統治生活的日子。
如果你知道下週五必須報告,那麼你現在就必須擬定計劃、設計實驗、執行、收數據,然後在週四下午分析數據並繪製圖表以及查找文獻,並在週五會議上台做報告。報告過程中,教授或管理者的提問很可能產生了新的Action Request、或是指明了下一步的方向,總之報告一結束後你又會開始擬定計劃、設計實驗、執行、收數據,然後最遲週四下午開始處理數據製作投影片..........如此「週」而復始。這樣的制度幾乎統治了我過去二十年的生活。無論任何時候,即便農曆大過年總存在著一份壓力「下禮拜我要報什麼?」離開職場後,這大概是最有感的一個環節。我依然每天固定時間進辦公室,接著就進入精神時光屋,時間飛快就度過一天,我依然有自己的工作計劃,但我不需要再花時間去處理「投影片」。
我在職涯的末期對於打開Power Point感到噁心和反胃。如今,我再不需為了頻繁的總結中繼數據而需要花掉半天甚至一天的時間去做投影片,不需要思考怎麼排版比較適當甚至驅動滑鼠拉動圖表的尺寸。
每一天對我來說都在執行和實現想法,如果工作被什麼技術困局耽誤了,那我也會是我自己的主宰。其實我還是經常產出Report,我會在工作進展到一個有意義的段落時,才產出一份類似論文格式的報告,而這份報告也會在之後的一段時間內經常被我打開來查找資訊與閱讀,會被我做成正式report的內容肯定是有必要的。只不過report的產出很可能是一個月才一篇,因此不再有固定週期。而且更重要的是,現在是我統治report而不是被它統治。
基於那個令人厭惡但持續存在的Group Meeting制度,以前做事情時經常處在一種消極式的壓力下,我這樣做他會不會滿意呢?這樣做會不會被唸?怎麼做會比較令人滿意,成為主要的基調。但現在做事雖然也是在壓力之下,但轉變成一種積極式的壓力「當我這件事完成後,就能向世界這個巨型湖泊投下一粒小石子,產生一圈非常微小但確實存在的漣漪。」從德國回來後有超過三個月的時間,我沒有一天放鬆,沒有任何假日,就為了推出那個在心中已經構思了兩年的產品。想做出什麼,確實依然是很累人的一件事情,但我不需要為了生計或為了讓誰滿意而去承受任何消極式的壓力。
執行一件純粹理想的工作,不被任何人或制度統治,這是近幾個月來最深刻的感受。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