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中求生

最近有一則很令人感到痛心的新聞, 一群年輕人到南方澳內埤海灘踏浪,其中一名女性不幸被大浪捲走,隨後趕到的消防人員也雙雙慘遭大浪襲擊,其中一名立刻被救起送醫已無大礙,另一名消防英雄目前與該名女遊客依然下落不明,對這則新聞,我想以半個在地人兼潛水人的身分,提供一些個人在浪中求生的意見:

就以內埤而言,海底深度在接近岸邊時劇烈變淺,遠方的湧浪在深度超過十米的海面上會很平順的前進,一般人沒經驗,看不出只是多高出二十公分的平順湧浪,到了近灘上會轉變成高度出乎意料的大浪,湧浪持續往沙灘前進時,遭遇深度突然變淺的海底,這時湧浪的前方部位移動速度會趨緩,而後方部位依然高速的往前擠,此時遊客就會看到原本不起眼的平緩湧浪竟然瞬間高聳了起來,高度達到一定程度,浪頭就會往前方倒,後方的浪又不斷的往前擠,這就形成了一種捲動的力道,衝浪的人稱之為桶浪,地形若配合得宜這種桶浪構造會持續一段時間,該地形就是適合衝浪的點,而這次出事的內埤海灘,因為海底深度變化太過劇烈,這種捲筒浪發揮的地方很短促,與一般人踏浪的區域有部分重疊,因此悲劇很容易就發生了。

被大浪捲落後,切記一件事情,在你的臉部出水面之前永遠不要吐氣,因為肺部的氣體是你剩餘的寶貴浮力,這份浮力是在大浪裡的求生關鍵。不幸被突如其來的大浪蓋頂,這大浪有可能讓你瞬間置身在深度三、四米的水中,此時如果你因一時緊張將肺中氣體全數吐出,在這樣的深度你的浮力會小於你的體重,簡單的說,你會往下沉!反之,如果你很幸運的在滅頂前,肺部吸飽了氣,肺部就會像兩顆大氣球幫助你浮回水面。

還沈潛在水裡時,因為你可能剛剛經過數次的翻轉,而且即便你睜開雙眼眼前都是一片霧白的浪花泡沫,在空間迷向之時,先不要急著划水,划對方向比努力划還要重要,此刻關鍵在於保護頭部減少碰撞傷害。
海浪會將你往後捲,一般而言你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到達深度較深的湧浪區,這裡的海底深度往往超過十米,所以千萬不要有『踩底』的動作或想法,踩不到底只會徒增慌張,雖然人體的外在受到浮力,但體內的器官與肌肉依然感受得到重力(空玻璃瓶壓入海裡,裡面如果放一顆桌球,桌球依然會處於瓶子的底部),換句話說,只要等待片刻被沖到水流稍為平穩的深水區,你自然會知道哪邊是海面的方向,由於你可能穿著鞋子所以踢水效率較差,把注意力放在大划手,朝著水面的方向划,嘗試睜開眼睛幫助你對方向的確認(海面通常較海底亮),但不要抬頭盯著正上方的海面,因為那樣的姿勢會產生很大的水阻,在正浮力的幫助下,你將會順利的回到海面。

浮回水面後,第一個最重要的動作不是向人求救而是換氣。

請面向外海,看清楚對你襲來的一波波湧浪,如果你是結伴出遊,我相信這時候岸邊已經有很多隻眼睛緊張地盯著你,此時,你最不需要的就是背對一波波向你襲來的大浪,而只為了和他們做沒有意義的目光接觸,當下最重要的就是替你自己紮實的換一口氣,換氣的動作要把握快吐快吸為原則,注視著海面上朝你前進的湧浪,抓準被浪抬升到高處的瞬間吐氣然後立刻吸氣,如果沒有把握就不要做深呼吸,短時間內成功的分三四次換到氣比起一大口而不小心喝到海水來得重要,切記一點,當你吐出氣體後,你的正浮力瞬間變小,若你沒有快速的再吸氣你會發現原本高於水面的口鼻漸漸往下沉,所以換氣前一定要看準吐完氣體後可以快速吸氣的空檔,肺部時時保持飽滿狀態大浪就很難把你往海底壓,即便暫時性的滅頂,只要經過短暫的閉氣都能迅速浮回水面。


當你成功的換了幾口氣後,這時你可能會想求救,記住盡可能的不要用大喊的方式,因為那有可能浪費肺中寶貴的空氣,使你的肺不是保持在飽氣狀態,試著向隨後趕到的救難人員揮手,若做不到也別勉強,你如果能成功換氣那代表你經常保持在水面上,只要你保持在水面上,沙灘上數十隻眼睛就很容易持續追蹤的到你。

這時你要做的就是等待,千萬不要試圖游向岸邊,因為越接近岸邊浪捲的力道就越強,你有可能費盡千辛萬苦在即將登岸的瞬間又被大浪捲回海裡,白白浪費力氣,此時與岸邊保持一段距離對你反而是比較安全的,湧浪會平順的將你舉起又落下,你可以省力的保持呼吸,搜救人員往往有較佳的裝備與訓練,讓專業的他們來負責你的移動,你只要專心的保持換氣,就是幫了他們也幫了自己一個大忙。


許多專家提倡的水母漂,也許在別的場合適用,但基本上我反對在浪區的求生者完全採用這樣的方法,水母漂的基本作法中指示,當你臉部埋在水裡時要緩慢吐氣,直到沒氣時才抬頭吸氣。事實上吐氣的過程中,身體會較為下沉,如果在靜態的水域如游泳池,尚能保持正浮力,但如果像是在浪區,正浮力是非常寶貴的,吐氣後若遭大浪蓋頂,很有可能一瞬間置身於三、四米深的水中,此刻若求生者沒有做好划水的動作,就會一路沉到海底,而且吐完氣後,若很幸運的沒有被大浪覆蓋,猛然抬頭就吸氣很有可能會吸到海水,特別是當時你已經吐光了肺部的氣體亟需吸下一口氣,站在我自己的一點經驗來看,我反對水母漂用在像這樣的場合,故意把頭埋進水中只露出平坦的背部,水面上的人要與你保持目視接觸就困難許多,特別在那種層層大浪間。只要你的肺部吸飽氣,頭部就很容易立在水面上,對下一次的換氣與救難人員的目視都比較有利,但水母漂也非一無是處,當你想換氣時,順著湧浪抬升的力道,你可以稍微輔佐一下手部的滑動與腳步的踩水,讓你的頭部浮得更高以利換氣,換氣與換氣的間隔中,若口鼻暫時性沈入水面以下,也不要慌張打水,人如果處於立姿口鼻部位原本就很容易在水面附近浮浮沈沈,當你有換氣需要時才動用四肢打水,畢竟體力的保留是很重要的,和淺水岸邊保持一段距離,你的換氣是基本上很容易的,一時被沈入水面以下只要肺部吸飽著氣,正浮力就會給你很大的幫助。

結論:
0.不要想踩底,踩不到底而且也沒這個必要,徒然慌張。
1.頭部在水面以下,不排出任何氣體以保全珍貴的氧氣與正浮力。
2.將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大划手上,眼睛可以睜開確認明亮面的方向,但不要抬頭盯著海面(最刺眼的地方),抬頭往上方看會產生很大的水阻,眼睛平視前方較佳。
3.頭部若在水面上,換氣前先觀察湧浪的節奏,快吐快吸,盡可能保持肺部充盈氣體,以增強浮力。(為觀察湧浪,必須面對海浪襲來的方向而非岸上的同伴)
4.不要嘗試費力掙扎只為了移動,沒有適當的裝備如蛙鞋、推進器,想在大浪裡頭移動弊多餘利,徒然浪費寶貴體力,與淺水區的岸邊保持距離反而方便換氣呼吸。

============================================

由於此篇文章頗受網友歡迎,所以2010八月底,我又重新編排潤飾了一下,使大家容易閱讀。

留言

阿牛表示…
很棒的提醒,讓常在海邊出入的人,有依循的根據。
咖哩寫道…
有個朋友讀過後,反問我,如果有一個人真的都做到了那幾點,岸上的人恐怕不會認為他需要救援(會誤以為他在玩水)~逃。
匿名表示…
這樣子的經驗,連俺這備役的海軍陸戰隊士官長,都無所獲得!實在慚愧;不知仁兄可否讓俺,轉貼在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後備論壇上,以供現役及退役之袍澤認知?謝~謝
咖哩寫道…
親愛的士官長:

您是前輩,不必客氣,文章很歡迎轉貼,但還請您註明出處,替我這個小站多招點人氣。

也麻煩你將貴論壇的連結給我,我會將他收入到推薦站台清單裡。謝謝!

咖哩
士官長寫道…
感謝咖哩的經驗傳授,放心俺已標明清楚(轉載)~文章出處:
http://nuclear718.blogspot.com/2009/10/blog-post_23.html

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後備論壇網址:
http://rocmc.freebbs.tw/index.php

標題: 浪 中 求 生 !論文網址:
http://rocmc.freebbs.tw/redirect.php?tid=1999&goto=lastpost#lastpost
感嗯啦~~       士官長 留
老石表示…
寫得有夠清楚,但如果不是有點水性或水性不錯的人。我看緊張害怕都來不及了,您說的各項大概一樣也做不到。我之前也帶過一兩個泳池健將到海裡玩玩,當天大概有三到四級的浪,出海不到100公尺,我的朋友就8股(折返)了,後來我問他是怎樣,海水浮力不是比較大嗎?應該比較好游啊。他告訴我一個字,怕。怕水深怕浪高,怕回不來。常在海裡玩的朋友都是經年累月的經驗,熟悉海域的狀況,心裡有應對突發狀況的處理能力,這些都不是可以很容易教給不常在海裡玩的人。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要跟熟悉當地水域,水性和救生能力都很不錯的人結伴才是正道。
咖哩寫道…
Dear 老石:

其實我這篇文章是針對原本沒有要下水而不幸落水的人所寫的,所以文章裡面沒有特別寫要跟熟悉當地海域的人一起下水這類的觀念。

我同意你說的,人只要一慌,就什麼事情都沒辦法做好......

謝謝你的意見!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