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之後呢? (余秋雨 借我一生)

去年我們有了『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和『巨流河』,這兩部作品幫助我們從過去認識現今的衝突。這兩本書有一些類似的成份,探討的時間起點都擺在1949之前,空間的起點都是中國大陸某處,然後緊鑼密鼓地一連串奮鬥、被迫、流離,最後轉進1949之後的台灣,結束於2009年。

讀過這兩本書後,起初我以為圓滿了,經過一些時日的思考,隱隱覺得有一塊很大張的拼圖尚未補齊,大家終究到了台灣,那留在中國大陸的人們呢?

我不禁要問:『1949之後的中國呢?』


1949之後的對岸被解放了,因為解放而封閉,所以一直沒有很完整的報導性文學、紀實性文學,讓我們在論理之外,嘗試以情感接觸1949之後的中國。

為了補上這一塊面積最大的拼圖,我特地找來了厚度超過六百五十頁,余秋雨先生最接近自傳的一部作品『借我一生』。余秋雨先生出生於1946年,而這本書恰好就是從童年時期開始敘述,所以在時間結構上幾乎沒有間隙的與1949接軌,余先生的文筆造詣極高,讀他的文章很能牽引讀者的情感,因此我決定以此書為開端,嘗試尋找那塊失落的拼圖。

這本書,除了少部分篇幅講述小時候的回憶,整部作品我粗略的分成三個部分:『文化大革命前』、『文化大革命中』、『文化大革命後』。
文化大革命前:人們如何以蓄勢待發之勁,準備迎接戰後的復甦,即將到來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又是如何漸漸被醞釀而成。
文化大革命中:整個國家,在表面上被群體專政,實則為幕後的少數政治強人,引領群眾的盲目,達成自己的政治鬥爭手段。殷實純樸的人們,順著紅潮而成為鬥爭者,被批判者如何苟延生存、如何堅挺傲骨悲壯犧牲,余秋雨敘述自身的經歷與故事,筆尖所汨下的,不是墨水而是血和淚。
文化大革命後:經過文革十年的摧殘,心有餘悸的人民重新展開生活,不同的是,大家的背上似乎馱負著文革留下的沈重包袱而前進著。

今天的政治局勢很特別,海峽兩岸的政府開始了空前未有的默契,開始了有去無回的一連串擁抱與合作,兩岸人民勢必得順著這股趨勢彼此接觸。我開始擔憂,文化相異的族群衝撞在一起,因陌生而多了偏見少了包容與理解,1949之後台灣的悲劇,或是1949之後中國的強人政治與群眾鬥爭,是不是會另有一番粉墨包裝在不遠的未來重新上演?

拉長衝撞的作用時間,並且讓彼此都互相認識,或許是增加同理心的一種方式。若你讀過大江大海1949、巨流河,我推薦你繼續讀下去,余秋雨先生的『借我一生』是一本不錯的續集。

你也許會喜歡的相關文章:
巨流河
大江大海1949

留言

據我的所知
到台灣來的只是一小群人
大部份的人都流在大陸了
還有更少數的人
更有辦法的到了美國去了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