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李家同會錯?
我一向頗尊敬李家同教授所發表的意見,但是前幾天他批評微網誌的新聞,讓我開始注意到他在『國家大事』以外的言論,我查找並閱讀了網路上長久以來反對他的聲音,原來這位教授曾經在好幾年前批評過部落格(網誌),時間點大約是在2006年中左右,當時大概是網誌發展得最如火如荼的時期,就像現在的微網誌,經過這兩三年,網誌並沒有就沒落了,反而經過這些時間的沈澱與篩選,有不少當初趕流行而架設的站台逐漸消失,網際網路上的部落格總體質量,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
讓我感到很好奇的是,李家同為什麼會一再犯這樣的錯誤?
我的答案是:文化刺激太少!
如果有在注意李教授發表意見的人,看到這裡可能會心一笑,因為,『文化刺激太少』就是李教授經常用來勉勵年輕學子的一句話,我非常認同他所說的這句話,因為這是事實,我們這一輩人的生活,被辛勞的上一代照顧得太好,我很早以前就注意到這件事,長期以來為了擺脫這種困境,我一直努力的創造生活的豐富度,旅行、閱讀、談戀愛、各種興趣的培養,只要不誤研究正事,我一概努力實踐,也將部分的心得貼在部落格上,與大家分享。有李家同教授這樣的人,注意到我們年輕人共通性的缺陷,我覺得這是他有智慧的地方,因為,許多他那個年紀的人,只看到七年級世代零零總總的缺點,卻說不出這些缺點背後共同的起源因素。可惜,提倡這個論點的李家同教授,似乎也得反省自己是不是落入相同的困境,曾經在自己的公開演講上,批評國宴樂隊演奏『Danny Boy』是外國人喪禮上的歌,事後經網友求證,才發現這是愛爾蘭人,各種歡樂節慶都經常出現的曲子,這樣的錯誤,是不是李家同教授自己文化刺激太少,而做出的錯誤言論?
李教授批評微網誌毫無意義,很明顯在八八水災就很有意義,其他如政治人物與民眾透過微網誌而直接溝通,這些非閒聊的噗浪意義我都不贅述。試問,這和Danny Boy之謬述,難道不也是出自於共通的錯誤起源點『文化刺激太少』?
既然李教授以此勉勵我們年輕人,我身為一位年輕人,也要鼓勵李家同教授,勇於突破文化刺激太少的困境,一起來寫網誌、一起和年輕人在噗浪上發噗、一起上臉書和年輕人交交朋友,每天只要花二十分鐘到半小時,你就可以擺脫台灣新聞媒體的『文化陷阱』,對新事物有更客觀的瞭解。
讓我感到很好奇的是,李家同為什麼會一再犯這樣的錯誤?
我的答案是:文化刺激太少!
如果有在注意李教授發表意見的人,看到這裡可能會心一笑,因為,『文化刺激太少』就是李教授經常用來勉勵年輕學子的一句話,我非常認同他所說的這句話,因為這是事實,我們這一輩人的生活,被辛勞的上一代照顧得太好,我很早以前就注意到這件事,長期以來為了擺脫這種困境,我一直努力的創造生活的豐富度,旅行、閱讀、談戀愛、各種興趣的培養,只要不誤研究正事,我一概努力實踐,也將部分的心得貼在部落格上,與大家分享。有李家同教授這樣的人,注意到我們年輕人共通性的缺陷,我覺得這是他有智慧的地方,因為,許多他那個年紀的人,只看到七年級世代零零總總的缺點,卻說不出這些缺點背後共同的起源因素。可惜,提倡這個論點的李家同教授,似乎也得反省自己是不是落入相同的困境,曾經在自己的公開演講上,批評國宴樂隊演奏『Danny Boy』是外國人喪禮上的歌,事後經網友求證,才發現這是愛爾蘭人,各種歡樂節慶都經常出現的曲子,這樣的錯誤,是不是李家同教授自己文化刺激太少,而做出的錯誤言論?
李教授批評微網誌毫無意義,很明顯在八八水災就很有意義,其他如政治人物與民眾透過微網誌而直接溝通,這些非閒聊的噗浪意義我都不贅述。試問,這和Danny Boy之謬述,難道不也是出自於共通的錯誤起源點『文化刺激太少』?
既然李教授以此勉勵我們年輕人,我身為一位年輕人,也要鼓勵李家同教授,勇於突破文化刺激太少的困境,一起來寫網誌、一起和年輕人在噗浪上發噗、一起上臉書和年輕人交交朋友,每天只要花二十分鐘到半小時,你就可以擺脫台灣新聞媒體的『文化陷阱』,對新事物有更客觀的瞭解。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