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自由潛水的呼吸準備

稍微對自由潛水有一點認識的人,都明白閉氣要閉得久,閉氣前的呼吸準備很重要,所以我和所有的初學者一樣,在一剛開始這項運動時都很重視呼吸準備。

一直到現在,我才發現這是一個天大的錯誤!

早在幾年前,我的潛水已經脫離了重視呼吸準備的那個階段,但這種觀念是慢慢形成的,所以當有人問起我來,我在嘴巴上還是一直停留在『強調呼吸準備』的理念中。

文章才看到這邊,你一定會認為很矛盾,一會兒說呼吸準備是關鍵,一會兒又說這是錯誤的觀念,就讓我從超呼吸的特性來說明這個觀念。

超呼吸可以微幅的增加肺理的氧氣存量,但其重大缺點是,超呼吸會呼出太多的二氧化碳,以致於體內的二氧化碳濃度過低,偏低的二氧化碳濃度會讓潛水者感受無比舒適,因為呼吸急迫反應延後發生,或甚至根本不發生。表面上,超呼吸使自由潛水變得如此輕鬆,原本兩分種整會出現呼吸急迫的感受,現在潛水到兩分半甚至三分鐘才出現,所以整趟潛水當然變得更加舒適。最近,我發現更大的問題在於,潛水者此時會以為自己暖身完成

我歸納一下初學者是怎麼步入錯誤的途徑:

第一個觀念:透過某種呼吸準備,可以讓閉氣時間延長,只要我緩慢的深呼吸就不會造成超呼吸,因為超呼吸是速度很快的換氣,所以只要我換氣速度緩慢就.......。

第二個觀念:潛水漸漸潛得舒服,不感到急迫,這是因為我暖身完成了,很有可能是哺乳動物潛水反射已經被我誘發,總之,我已經暖身完成可以開始盡情享受自由潛水的樂趣了。


其實從第二個觀念就可以回頭糾正第一個觀念,因為第二個觀念就說明了你已經進入某種程度的超呼吸狀態,體內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經偏低,這才讓你感受到『舒服』,事實上正確的呼吸準備方式,應當是換氣的同時保持體內二氧化碳濃度升到高水位,也就是說,你閉氣潛水的過程中,呼吸急迫的感受會比原本更提早發生,這才是正確的自由潛水狀態。

保持體內較高的二氧化碳濃度,因此血液的ph值會下降,由於血液偏酸,頸動脈會擴張使更多的氧氣通往腦部,由於血液偏酸,紅血球會傾向釋放更多的氧氣進入身體組織,由於血液偏酸,所以呼吸反應會比平常更早發生!

為什麼我們要做呼吸準備?

因為需要放鬆,需要降低身體的新陳代謝率,好讓身體學會用更緩慢的速度燃燒氧氣,又正巧,適當緩慢的深呼吸是幫助身體放鬆的好方法,因此,我們選擇了以呼吸準備的方式進行放鬆。
我不清楚自己的身體是什麼時候開始明白這一點,但我已經很久不在水面上刻意做呼吸準備,因為我找了其他關於冥想的方式放鬆自己,而非透過呼吸,以呼吸放鬆有可能不小心降低了體內二氧化碳的濃度,同時自我感覺良好的以為暖身完成。潛水時,剛出水面的幾十秒內,我會注意自己的呼吸換氣,另外就是即將入水前,我會進行兩三次深度的呼吸,因為根據國外的實驗,僅僅只要兩、三次的深呼吸就可以讓肺部的氧氣濃度由14%提高到16%,以上就是我現在僅有的呼吸準備。

小結論:
自由潛水所謂的舒服,並非使生理沒有呼吸急迫感!想達到舒服的境界,就應該學會自在地聆聽身體為呼吸而發出的訊號,而不是透過某種自欺欺人的方式關閉警報器,呼吸準備不是不能做,但好的呼吸準備是在換氣的同時,保持高二氧化碳濃度,因此潛水過程中,呼吸急迫感應當比原本更早到來。


你也許會喜歡的相關文章:
浪中求生
自由潛水耳壓平衡法----Single Mouthfilling
潛水幻覺

留言

tempoealtro寫道…
我覺得如果能認識到超呼吸(或過度換氣)不只有快速的換氣,也包括過度的深呼吸,或像是wiki上的另一個說法,「超過必要的換氣活動」,多少可以提醒自己避免過度換氣的可能危險。

日文維基上的「過呼吸」有下面這段話:

「過度換氣的結果是動脈中的血氧分壓上升,二氧化碳分壓下降,單次的換氣量增加。初期狀態和低血氧症類似,程度強的話會有手腳、嘴唇麻痺、呼吸困難、頭昏、喘不過氣或激烈耳鳴、惡寒等情況。」

或許可以給先前的潛友參考一下。

另外提一點個人以前練習的小小經驗供參考。我之前練平潛也有遇過手指漸漸發麻的情況,雖然我不能確定是否與此有關。至於從池底上來站不穩的情況有發生過一次,因為很短暫,大概只有一兩秒,所以也沒有真正嚇到。那是第一次特意把距離拉長,大概在40米處起身,然後覺得好像站不穩要往前傾,像前面潛友提到的,感覺變遲緩了(包括視覺聽覺),不過人還是有意識,加上有水的阻力,所以就慢慢走到池邊。那時並不覺得自己有特意推到極限,不過可能就是極限了,因為另一次平潛最好的成績就45米。但那次沒什麼特別不適,只有在池底覺得:「不行了,得起來了呼吸了」。之後就很少練了,通常是爽爽地潛到中線,潛個幾趟就覺得越來越容易,身體也會有變輕鬆的感覺,有時候就會接著出現手指些微發麻的感覺,因為我都在游完泳後練平潛,所以遇到那種情況也差不多是我上岸的時候。至於在準備時,也確實會刻意地放慢、加深呼吸。

另外一次可能接近過度呼吸的情況是有一次失眠躺在床上,為了順利入睡而有意識地深呼吸,而且以接近一分鐘呼吸一次的極平緩速度,進行了超過40分鐘還是沒睡著。一時興起就拿錶來測了一下閉氣,結果輕輕鬆鬆地就過了3分鐘(平常要死命地撐才勉強能達到2分鐘)。這大概就是在過度換氣的情況下產生的吧。
咖哩寫道…
Dear tempoealtro

謝謝你寶貴的經驗分享,相信這對大家都是很有幫助的。

『有時候就會接著出現手指些微發麻的感覺』如果這種感覺是出現在剛剛做完呼吸準備,那似乎代表已經有點輕微的鹼中毒了(過度換氣導致二氧化碳的濃度太低)。
但如果是出現在閉氣結束,那我就不曉得是什麼情況了。

氧分壓因過度換氣確實會有些上升,可以參考文章裡,我提供的那個國外實驗的連結,裡面有用氣體分析儀去做實驗,過度換氣確實可以提昇肺部的氧分壓,只不過和二氧化碳下降的程度來比有很大的差距。
廣陵表示…
由於海丸子太烏煙瘴氣了,來此跟咖哩兄討論吧.

之前我做過泳池練習,每次閉氣後,上來只吸3口氣,就立刻在下去。當時我有4個朋友。以此方式練習,只要不要閉氣過度,感覺想呼吸在等一下就浮起。

在約 3-5次後,時間就有明顯的增加,感覺身體感官會變清晰,並無任何麻痺或不適感。約到10次左右,閉氣時間才又開始慢慢降低。

不曉得這樣是屬於哪一種情況呢?

過呼吸的部分,我也體會過不少次,只是我一向不超過自己的能力範圍。如果開始手腳麻痺、眼睛氾淚,就差不多要上岸了。

但是這種感覺比較不同呢~
咖哩寫道…
親愛的廣陵:

其實有沒有過度呼吸,當事人比較有可能做出判斷,就像現在我也不知道你出水面後的換氣速度,與當下身體的狀態,假如是我,在池子裡是靜置狀態幾乎不動,一出水面就快速的換三口氣,這樣做太多次,我自己是有可能會過度換氣的,但換成別人是不是也這樣,我就不清楚了。更何況在池子裡,通常沒有穿防寒衣,會不會是因為末梢血液循環比較到不了,所以肢體末梢溫度過低因寒冷而發顫麻痺,這恐怕很難釐清。

『無論如何,一個觀念正確的閉氣過程,呼吸急迫的反應是比較早發生的,而不是比平常練習更延後發生』

上面這個觀念原則上是對的,但另一個方向的邏輯就不一定成立,好比說換氣不足,身體裡的二氧化太高,而血氧濃度尚低,這時候立刻閉氣也會很快發生呼吸反應,但這就不是我們要講的例子,因為這個人可能很快就昏迷了。

我要說的是,在適當的換氣下,讓身體得到充足氧氣的同時,依舊盡可能保持高水位的二氧化碳濃度,這是關鍵原則!
billy表示…
因為不能確定自己到底有沒有超呼吸
或是二氧化碳濃度不足
我在潛完浮上水面時都休息久一點(約1:4吧)
玩的越久要休息越久
比如已在海裡玩了1個半小時就要便成1:5
並只維持正常呼吸速度不快也不慢
直到沒有一絲絲喘的感覺
才會再度做深呼吸2次之後下潛
最後感覺在潛完時身體尤其是臉會發熱
就休息不玩了
也不知道這樣是不是正確
上週去綠島體驗感覺還ok啦
咖哩表示…
Dear Billy;

我同意不刻意的去作呼吸,讓身體的生理自然的驅動所需要的基本呼吸,這樣超呼吸的機率會低一點。
你比我還要更謹慎,通常我都1:2.5到1:3左右。
你說臉熱熱的,這點我覺得挺有意思的,因為二氧化碳濃度高時,臉部潮紅就是明顯的現象,冬天時,許多辦公室或密閉教室門窗緊閉,又不開空調,很容易就會發現大伙的臉和耳朵紅通通的(二氧化碳促使頭部的血管擴張)。不曉得這和你的感覺是不是同一種現象
jason_su寫道…
我是一個低心率,低血壓,低血脂的人, 應該是屬於易昏迷的人,加上又常找不到潛伴必須獨潛, 所以我很關注這些會產生昏迷的常識.

現在看到你這篇文章, 我開始懷疑我之前作法的安全性, 在此之前我下潛間的水面休息時間主要是按我習慣的呼吸準備時間及身體的感覺來決定, 我習慣的呼吸準備大約2分鐘, 在每次下潛後回到水面上時胸腔會有"螫螫”的感覺,我一定會休息到這種感覺消失後, 才會再次下潛.
但按你這一篇的文章所說如果我們的呼吸準備是為了下潛時的舒適感來的話, 其實就是在超呼吸. 而且我在水面上的休息時間以我下潛時間來看還不到1:2(我的平均下潛時間約一分半)

我想我要重新調整我的潛水模式
咖哩寫道…
感謝Jason心得分享,我認為呼吸準備的時間還是稍微放長點比較保守,因為我們雖然希望二氧化太濃度不要降得太低,但如果呼吸準備沒有充分的讓身體攝取到足夠的氧氣,那麼危險就遠高於二氧化碳的問題了!

熱門文章